東方日報A1:基孔肯雅熱破防線 鑽石山8000戶牙煙
經蚊傳人的疫病又再殺到埋身!本港錄得首宗基孔肯雅熱本地個案,衞生防護中心昨日公布,首宗本地個案患者為82歲老婦,居於鑽石山鳳德邨,於10月18日開始腳踝腫痛,因關節疼痛持續,23日到廣華醫院求醫確診。中心表示,患者約一個半月無外遊史,近期一直在區內活動,懷疑是有人中招卻無發現,在同區被蚊咬後經蚊傳染患者。中心表示患者住所200米半徑範圍內約有20幢樓(見表)、涉及8,000戶居民有感染風險。有居住鳳德邨的街坊明言擔心,又表示「平時公園好多蚊」,會多注意居家滅蚊工作。
首宗本地個案患者於10月18日出現左腳腳踝腫痛,後於22日發燒、手腳關節疼痛,同日向私家醫生求診,翌日到廣華醫院急症室求醫,經過血液測試確診,獲安排入院在無蚊環境下接受治療,目前情況穩定。初步調查顯示,病人在8月底曾到過廣東省清遠市,但在潛伏期即病發前兩至14日不曾外遊,屬本地感染個案。她有4名家居接觸者,暫時沒有出現病徵,正接受醫學監察。
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,患者在過去一個半月都留在香港,主要活動範圍是在屋苑內,包括做晨運休息、街市買餸、送小朋友上學等,故相信其主要感染來源是蚊。惟徐坦言,很難追蹤該隻蚊是如何被感染,但鑑於過往本港的輸入個案病人均無到過此區,認為可能是有感染輕微的個案無被發現,在該區被白紋伊蚊叮咬後,經蚊傳播感染老婦。
食物環境衞生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霍明茵則表示,今年整體蚊患指數較往年為低,而在本地個案的調查區域內,最新10月的分區指數為1.7%,9月的指數為0.9%,顯示白紋伊蚊分布並不廣泛。
問及蚊患指數高低是否不代表該區的基孔肯雅熱患病風險,徐樂堅表示,蚊患指數只能顯示蚊的嚴重情況,指數高代表有很多白紋伊蚊,需要「撳低佢」,但白紋伊蚊一直存在香港,指數不可能是零,即使指數低也不等於沒有基孔肯雅熱傳播風險,因為白紋伊蚊只要小型群組便能傳播。
鳳德邨街坊傅先生對邨內出現本地個案感擔憂,認為長者尤其易「中招」,而且基孔肯雅熱病徵與普通感冒發燒類似,「會麻煩啲,分唔清咩病」,他又指平日公園內有不少蚊蟲,曾在公園被蚊咬但幸好無事,平時在家也有做好防蚊工作,今後將繼續保持,並多噴蚊怕水。
街坊陳女士則對邨內出現首宗本地個案感震驚,但就指不太擔心會被感染,雖然屋邨偶爾會有蚊出現,但她過往在家也會做好滅蚊工作,「點咗蚊香就唔會有蚊」,日後也會做多些防蚊措施。
更多新聞,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:
http://orientaldaily.on.cc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