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暴潮愈刮愈激 綜合策略增抗禦力
海港設計標準提升 推展沿岸改善工程
今年香港「掛波」次數創下新紀錄,9月又遇上超強颱風「樺加沙」。香港擁有超過1,100公里長的海岸線,容易受熱帶氣旋影響,應對極端天氣,單靠在基建投放資源以完全避免水浸,並非最有效和具成本效益的方法。政府引入多管齊下的綜合策略,以提升香港應對極端天氣的適應能力和抗禦力,包括提升設計標準、推展沿岸改善工程、實施管理措施和加強宣傳教育等,強化香港管理沿岸風險的能力。
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木工程處處長黃志斌指出,《海港工程設計手冊》是香港各類型海事設施的重要設計標準,當中參考香港過去多年的颱風、風暴潮和海平面數據等,針對氣候變化的不同情景進行推算。然而氣候變化的最大挑戰在於它的「不確定性」,故此《海港工程設計手冊》中加入了循序漸進的原則,能按需要適時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,並將管理沿岸風險的指引納入《海港工程設計手冊》,使持份者能在規劃及設計階段,及早有系統地考慮和管理相關的沿岸風險,例如加入緩減風險的措施。
地區工程2027年前完成
除了提升設計標準外,署方亦完成多個全港性研究,以應對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潮引致海水淹浸沿岸地區的風險,例如在2021年完成的「沿岸災害研究」中利用風險為本的評估方法,審視所有沿岸地區受海水淹浸的可能性及後果。
該署目前正積極推展在已識別地區的改善工程,部分工程已完成,在近年的颱風吹襲中發揮了有效作用,餘下工程預計在2027年前逐步完成。
兩道防線 減水浸風險
黃續指,在制訂改善措施時,亦會考慮現場環境的局限、成本效益及對海上交通等多項因素,透過適應、應變及管理的綜合策略,混合應用多層保護的設計和配合管理措施,以緩減沿岸水浸風險。例如加建或加高擋浪牆作第一道防線,並安裝可拆卸式擋水設施作第二道防線等。
黃又提及早前襲港的超強颱風「樺加沙」,指該署與其他部門舉行聯合記者會,發布最新的水浸風險評估,並向市民講解相關應對措施及各區的行動計劃,讓大家及早掌握資訊,提高警覺。他強調市民多一分準備,就會少一分風險。
當局近年來亦積極通過多種方式和媒介,例如製作短片、舉辦講座和部門開放日等,宣傳氣候變化帶來的沿岸風險、相關改善措施、應急準備和安全意識等,增加社會大眾的參與,以加強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。